在國內,當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如何給人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時,荷蘭人已將關注點放在了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環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率上。
簡言之,我們處于“有病治病”的階段,而荷蘭則處于“無病預防”的階段。在這種思維的指導下,醫院建筑設計不單要滿足醫療功能的合理性,更要滿足城市化功能的需求。
對于城市化功能來說,公共空間的打造極為重要,這個空間不僅是指建筑中所涉及的空間與地理概念,也包括進入該空間的人們、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的交流與互動,以及從大自然引入的綠色與陽光。
荷蘭醫療機構公共空間的建立有兩種策略,對于小型醫院來說,將其放入城市中心,讓城市的公共空間為醫院提供服務;對于大型醫院來說,則將公共空間放進醫院建筑中,使醫院擁有更多的城市化功能。
就我們所參觀的醫療機構而言,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特殊打造的公共空間。在這些醫院,我們既看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聞不到消毒水的刺鼻味道,取而代之的是明亮、舒適的休閑空間,以及醇香濃郁的咖啡香氣,仿佛我們來到的不是醫院,會見的不是醫生,而是和三五好友來喝下午茶,讓人倍感身心輕松。在這里,醫療流程變得不再那么重要,人與人的交往和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格羅寧根大學醫療中心
格羅寧根大學醫療中心是荷蘭北部最大的綜合性醫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植手術中心之一,有 1400 張 床位。醫院著力將城市功能融入醫院環境,不僅設有餐廳、超市、理發廳等生活服務設施,還設置了咖啡廳、書吧等可供交流的空間以滿足患者的相關需求。
格羅寧根大學醫療中心外景
同時,
醫院還會不定時在“醫院街”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吸引周邊居民前來參觀。而且,醫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對外空間,創造自然采光及通風條件,改善了單一的空間感受。
醫院街上的公共空間
醫院街上的公共空間
醫護工作單元的內天井
格羅寧根大學醫療中心興建于 80 年代,隨著醫學的發展,他們也面臨著與我們一樣的問題,生活方式的改變、疾病譜的變化、醫療技術的更新等,都對醫院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該醫院正在進行改擴建。
迪溫特綜合醫院
迪溫特綜合醫院是一所地區性綜合醫院,總建筑面積 5.2 萬平方米,有 406 張床位,由兩所醫院于 1985 年合并而成,其功能介于綜合醫院與大學附屬醫院之間。
這所醫院最大的特點是可持續性,在醫院設計中,建筑的可持續性通常體現在向周邊空間預留或發展,而迪溫特醫院則是向院前拓展。預留的鋼結構體系與院前的公共交通及服務設施不僅為后期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也構成了別樣的公共空間。
迪溫特綜合醫院室內等候空間
與其他醫院不同,迪溫特醫院室內沒有設置過多的高大空間,而是通過多功能的醫療主街與廊道的連接,創造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小環境:商店、餐廳、咖啡廳、休息處等,既滿足了醫院的功能需求,又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了適宜的空間環境。
迪溫特綜合醫院室內等候空間
Klimmendaal 康復醫院
這是一所位于荷蘭阿納姆郊外森林中的醫院,遠遠望去掩在樹林之中。雖然只有 1.4 萬平方米,但通過結構的懸挑、通透的玻璃外墻,其空間獲得了很大的視覺延展性,與外部的森林公園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間感受。
醫院中所有的室內公共空間,處處導向室外的風景,或通過天井,或通過重疊的挑高空間,或通過側墻大小的空隙引入自然采光,讓室內處處充滿溫暖的陽光。
Klimmendaal 康復醫院周圍充滿綠色
醫院除了引入外部的環境,還在室內營造了一個開放友好的空間,端部鋸齒狀的設計,結合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使面向森林的可視面積擴大了 1 倍,令在此就餐的人們可以更好地融入自然環境。
Klimmendaal 康復醫院的窗外
在室內設施上,可升降游泳池、體育中心、電影放映等設施的設置吸引了社區內的居民,給在此康復的患者帶來了積極的社會化效應,讓他們感覺被認可和接納。
陽光穿過天井照進室內
Klimmendaal 康復醫院布局圖
Meander醫療中心
這所醫院有 600 張床位,總建筑面積 10 萬平方米,總造價 2 億歐元。設計師們認為,
“Sunshine is honey for body”(陽光乃健康之寶),所以,他們的主要工作目標就是努力創造友好的、對人有療愈功能的空間,避免人群在醫院中產生不良情緒。
Meander 醫療中心候診空間
設計師們通過抬高地平的方式將人行入口和車行入口分開,同時他們也為醫院設置了良好的空間組織交通方式。他們設計了四個公共空間來引導人群,這四個公共空間一方面創造了充滿陽光的環境,另一方面它們作為醫院空間中的標識導向,避免了人群在醫院中迷失方向。
與國內醫院的設計思路所不同的是,這四個公共空間和醫療主街的電梯設計并沒有將病床使用考慮在內,也就是說,病床不可以通過此空間進入醫療單元,而是通過設在端部的專用電梯進入醫療空間。
Meander 醫療中心休息空間與候診空間的有機結合
Meander 醫療中心休息廳
除此四個公共空間外,設計師們還充分考慮了候診空間的創造,在提供日光、景觀設施的同時,也賦予了患者可選擇性,他們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創造了多元的候診空間。
Meander 醫療中心主街上的公共交通
伊拉姆斯醫療中心
伊拉姆斯醫療中心是集科研、教學、醫療為一體的荷蘭最大、最先進、最全面的醫療中心。與 Meander醫療中心一樣,醫院一層為停車場及公共服務用房,醫院的主街在地上二層,通過自動扶梯、觀光電梯與通高三層的入口門廳相連,醫療主街連接了各醫療功能單元,主街上有超市、書店、咖啡廳、藝術品店鋪等。
伊拉姆斯醫療中心天井空間的處理
伊拉姆斯醫療中心外景
伊拉姆斯醫療中心醫院街的交通空間
伊拉姆斯醫療中心入口空間
哈荷 - 朱莉安兒童醫院
與中國設計師的設計手法不同,該兒童醫院的主入口并未單獨設置,而是開在醫院的醫療主街上。兒童醫院平面呈“8”字形,中間部分自然形成了兩個通透的中庭。中庭之間有步行廊道連接,該廊道不僅是一個連通空間,同時也是一個交流場所。
哈荷 - 朱莉安兒童醫院中庭空間
兩個中庭設計空間多樣,通過功能房間的錯落搭配,創造出了更多的活動平臺,供患者使用。并且醫院專門創造了一個兒童故事,讓五個動畫人物穿梭于整個醫院的墻壁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極大地緩解了兒童對治療的恐懼與不安。
哈荷 - 朱莉安兒童醫院充滿兒童故事的墻壁
哈荷 - 朱莉安兒童醫院外景
醫院設計的方式和方法與醫療政策、就診方式、支付體系息息相關。中國在這些方面與荷蘭有很大不同,在中國,醫療機構存在多種形式,就診模式多為個人選擇性就診。
而荷蘭則從 2005 年開始,所有的醫療機構均轉型為私立的非營利性醫院,就診模式采用的是通過家庭醫生轉診到健康中心再轉診到醫院或者大學附屬醫院的逐級預約轉診制,其支付方式為保險支付。
雖然兩國存在差異,但創造更好的就診環境、提供更好的就醫服務、以人為本,卻是兩國共同的追求。荷蘭的醫院在處理這些問題上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本文來源:《醫養環境設計》雜志,2019年第06期
原文作者:張蕊 (中聯西北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華信醫療所總建筑師)
原文編輯:胡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