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部總體規模
住院部作為醫院的病房部分在醫院設計中所占比重最大。根據世界銀行WDI的統計數據,2000 年、2005年、2009年中國每千人口病床數分別為2.52張、2.45張、4.06張,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在醫院建設的熱潮中,我國目前規劃的醫院大多動輒千床,而新建醫院床位數的確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醫院的等級、性質、收益等,因此住院部規模的確定需要反復認真地論證才能保障醫院健康的運營。
《綜合醫院建設標準》(建標110-2008)給出的綜合醫院住院部所占建筑面積比值為39%,千床醫院每床建筑面積所占的低限為90平方米。經過十年的發展,醫療設備更新換代,醫院人性化日益完善,以及單/雙人間比重的增加,多人間比重的減少,這一比值有所增加。根據HKS 的實踐經驗總結,90平方米/ 床的設計標準較難滿足目前醫院的使用需求,平均140~150平方米/床是一個比較適合的范圍標準。
標準護理單元
在美國,由于有一套成熟的商業保險機制,一部分住院患者被轉移至醫院附近的酒店進一步恢復,從而節約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效率,其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美國醫院病床數的大幅下降。一個普通護理單元的床位數已經從36床的一個南丁格爾分區(開敞式的大病房)下降到25床左右,并且單人病房成為了標準配置。
▲HKS菲尼克斯兒童醫院
在中國,為了充分提高醫療效率,整合醫療資源,護理單元床位數控制在40床較為理想,不宜超過45床,兒科和產科的床位數可適當減少,以30床為宜。病房的配置結合單人間、雙人間、多人間的多樣性布置。護理單元床位數的設計同時也要考慮到住院部的床護平均比,許多國家普通病房床護比基本保持在1∶1 以上,我國規范建議的比值為1∶0.4,而目前的這一比值僅在1∶0.36 左右。病房配置標準的提高勢必會增加醫護人員的護理半徑,護士站距離最遠房間的距離一般不宜超過30 米。
▲HKS的標準護理單元床位數和標準層面積設計實踐經驗
在防火規范修改之前,我國醫院的標準護理單元面積基本都在2000平方米以內。新的防火規范出臺之后,標準層一個防火單元的面積增大到3000平方米,因此標準護理單元的面積有所放松。從HKS 的實踐經驗中結合標準護理單元床位數和標準層面積,我們覺得護理單元的床均面積以37平方米/床為下限,43平方米/床相對來說可以比較舒適。
護理單元功能分區
鑒于一半以上的床位需要朝南的規范,充分利用南側朝向布置病房,合理平衡南側采光的單床病房與多床病房數量配比,北面主要布置交通核、醫護區和一定數量的病房。輔助區域位于中心,可更便捷地為兩側的病房提供服務。醫護區單獨成為一區,保證醫護行為的獨立性,避免受到其他流線的干擾。
▲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標準層平面圖
標準護理單元從流線上可分為患者流線、醫護流線、訪客流線、污物流線。護理單元流線最直觀的體現是各類電梯的設置,通過訪客電梯可以進入各層護理單元的訪客大廳,由護理單元的一端進入病房探訪。而通過醫護電梯則可以直接進入醫護人員活動區( 更衣室、辦公室及護士站)。患者電梯可滿足用病床運送患者去醫技部門進行檢查的需求。污梯位于標準護理單元一角,盡量避免與其他流線交叉。
▲武漢泰康同濟醫院護理單元流線
住院病房設計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設計資料集中,建議病房的凈寬尺寸為:單床病房2800毫米、雙床病房為3200毫米。考慮到住院樓柱網模數與醫技等區域的匹配以及地下車庫停車的經濟性,并且兼顧人們對舒適程度的追求,病房中增加了電視機、沙發、工作臺等,病房的開間一般取值為3600毫米以上,甚至4000毫米。在凈深方面要考慮到病床與墻或者窗之間600毫米的最小間距,以及病床與病床之間1000毫米的舒適間距,切不可超過4床平行布置。
住院病房設計最重要的討論點之一是衛生間的布置形式,如外置、疊置和內置。我們采用相同柱網模數來研究這三類布置形式更具有可比性:衛生間外置的優點在于可在兩個病房之間設置工作臺與觀察窗,方便醫護人員看護及觀察患者。缺點是病房靠外墻開窗面積受限制。
衛生間內置的優點在于病房私密性好,靠外墻開窗面積不受限制。缺點是醫護人員看護及觀察患者不太方便。
衛生間疊置的優點在于極大地方便醫護人員看護患者,開窗面積也不受限制,并且病房加床比較方便。缺點是由于衛生間中置,不得不增加住院病房樓的面寬,且缺少床尾端部工作平臺。
文章摘自:筑醫臺學院
原文刊發于:《醫養環境設計》2018年第12期
原文作者:徐 昉——美國 HKS 建筑事務所建筑師,美國建筑師協會會員,得克薩斯州注冊建筑師
原文編輯:侯立萍